贵州深入挖掘城镇化内需潜力,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,做强中心、带动周边、辐射乡村,不断增强城镇人口承载力、内需带动力、发展竞争力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2022年,贵州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,“强省会”行动及“3个100万”目标深入实施;大力推进城镇“四改”,加快完善城镇污水、垃圾、燃气等基础设施;奋力推动城镇经济大发展;城镇品质持续提升,承载能力持续增强。

2023年,为进一步释放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制定了一系列举措,贵州提出要加快推进“3个100万”,深入实施“强省会”行动,打造以贵阳—贵安—安顺为引擎的黔中城市群,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、沪昆通道和粤港澳—成渝主轴三条国家交通主骨架,推动形成三条城镇发展带,建设遵义省域副中心,培育毕节省域副中心等。

蓝图绘就,随着居住的城市环境越来越好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正显著提升。

赵庆强代表:

打造宜居宜业康养之城

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,要释放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,抓‘四改’提升城市品质,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以及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等工作部署。坚持规划引领、加快城市建设、精细化做好城市管理,奋力推进城镇大提升等。”1月14日,省人大代表,六盘水市水城区委副书记、区长赵庆强接受采访时说,这为水城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,增强了信心。

赵庆强说,近年来,水城区聚焦“山地康养旅游目的地、全省新材料产业战略基地、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、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、全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区”建设目标,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。水城区城市承载能力、城镇经济、城镇品质、城市治理能力、城乡融合不断提升。城镇化率达50.31%,2022年新增市场主体1.07万户,城镇经济达328亿元,城市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,同时,教育、医疗、疾控等公共服务不断优化。从农村搬迁转移至城镇6万人。

赵庆强表示,水城区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。

提升城市品质,打造宜居之城。以城镇“四改”为抓手,加快推进城市更新。稳定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,开发高端住宅,打通棚户区改造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房和商品房的置换通道。不断完善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,提升文体公园品质。

做强产城融合,打造宜业之城。充分发挥水城经开区两百亿级园区集群集聚优势,围绕煤、电、铝、锰、材、应急产业,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实现以工兴城、产城互动、产业聚人。

依托资源禀赋,打造康养之城。围绕“康养到贵州”,立足“中国凉都·康养水城”气候优势,全方位打造避暑康养、医药康养、温泉康养等多种康养业态,让水城区成为旅居康养避暑胜地。

张瑜委员:

健全养老服务 提升幸福指数

“新型城镇化建设,关键是怎样服务好城镇居民,怎样用更好的制度和措施来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。”1月12日,省政协委员张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健全城市养老服务制度,提升城镇居民养老幸福指数,是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。

张瑜介绍,以贵阳为例,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11月1日,贵阳市10个区(市、县)常住人口598.70万人;其中,60岁及以上人口为79.62万人,占13.30%,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6.69万人,占9.47%。

张瑜表示,目前城市居民对养老有“四盼”,期盼进一步提高普通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金标准,期盼进一步增加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种类,期盼进一步丰富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,期盼养老机构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。

张瑜说,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应在城镇老年人生活的保障上达到一个新高度。随着城镇人口承载力的不断提升,目前部分老城区养老服务设施在数量、服务水平等还不能完全满足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,这也意味着有很大的成长和发展潜力。目前养老机构需要进一步提高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,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养老群体的能力。

齐慧代表:

做好垃圾分类 改善人居环境

“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,离不开城镇生活品质的提升。做好生活垃圾分类,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。”1月13日,省人大代表,黔西市青龙煤矿工会工作人员齐慧表示。

近年来,贵州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,先后制定出台了《贵州省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运设施配置指南》《关于印发全面推进我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》等指导性文件,全省各市州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立法工作,制定出台关于垃圾分类的专项条例,设置了专门部门负责垃圾分类相关工作。

“我们看到,贵州各地已做了一些积极探索,也取得一些成绩。但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,不仅需要主管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同心协力。”齐慧说,当下仍存在老旧小区垃圾分类收集配套设施配置相对滞后,配置的分类垃圾桶数量不足,大多数依然使用传统混装垃圾桶等情况。

齐慧表示,部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尚未形成,在配置了分类垃圾桶的区域,仍有将垃圾混装,随意投放的现象;同时因不同种类垃圾的清运需求不同,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还不适应分类处理需求,仍存在生活垃圾“先分后混”“混装混运”的情况。

齐慧建议,要强化垃圾分类宣传教育,增强垃圾分类宣传的针对性,切实做好宣传工作,最大限度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;积极申请财政资金,加快推进各类可回收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;科学合理规划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,实现垃圾收集车辆的分类使用;强化大数据应用,在试点小区推行“无人值守”智能垃圾分类屋,将垃圾分类工作由人工转向智能化,全面提升试点环境水平及垃圾处理利用率。

关键词: 垃圾分类 新型城镇化 城镇居民